辽东的寒冬尚未褪去,一场由白羽肉鸡引发的产业革命已在凤城悄然上演——从首次接洽到项目落地仅用14天,全国首个肉鸡羽毛制球项目刷新县域招商速度;从闲置校舍到智能厂房,国有资产盘活开辟增收新路径;从畜禽养殖到体育用品制造,一条数亿元产业链加速成型。这场被称作“白羽链动”的招商战役,正成为东北县域经济突围的鲜活样本。
战略破局,构建“三早三抢”高效推进机制。精心建立起一套“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科学决策体系。提前研判市场动态与政策走向,从产业规划到项目布局,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谋划,行动上迅速将谋划转化为部署,明确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出击,快速行动。
大力实施“抢政策窗口期、抢项目黄金期、抢要素保障期”攻坚行动。市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6次,“请进来”招商活动28次,举办特色主题招商推介会3次,为全市招商工作树立标杆。建立独具特色的“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80个重点开复工项目进行精准管理,根据项目进度和风险状况及时调整策略。创新“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模式,确保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优先向重点项目倾斜,实现16个在谈项目动态储备库实时更新、45个包装项目设计图精细打磨、23个签约项目责任表清晰明确,“三单联动”,协同发力,让招商项目的推进有条不紊。
产业破题,打造“多业并举”协同发展格局。凤城紧紧围绕丹东市“4 + 22 + 10”产业集群布局,精心绘制产业招商图谱,犹如为产业发展制定了一份详尽的作战地图。
在康养旅游领域,凤城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谋划15个包装项目,总投资达217.32亿元,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在工业领域方面,谋划包装项目15个,总投资达143.31亿元,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领域方面,谋划包装项目8个,总投资达15.47亿元,积极拥抱绿色发展潮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包装项目2个,总投资1.23亿元,形成“文旅引流—工业增值—农业反哺—基建托底”的闭环生态,各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路径破壁,实施“三维赋能”全面转型战略。对于传统产业,凤城实施“资源换产业”计划,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理念相结合,实现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势产业则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智造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战新产业方面,创建高校科技产业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生物医药等23项科研成果产业化,让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服务破圈,“五心”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在凤城的招商服务体系里,“五心”贯穿始终,全力塑造出极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用心定制专属服务,推行“客商思维”改革,这意味着站在客商视角,深入洞察他们的需求,建立“1个项目 + 1名领导 + 1个专班 + 1套方案”服务体系;精心创新招商模式,推行挂图作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引进产业链领军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两重”“两新”项目,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全心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发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让凤城成为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让客商在凤城安心发展;尽心强化服务监督,对中层干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从项目审批到政策落实,通过考核机制督促干部尽心履职,确保每一项服务举措都能高效执行,每一个服务环节都能落到实处;贴心压缩办事时限,大幅压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无论是企业开办、项目审批还是其他政务服务,减少客商的等待时间和办事成本,全力打造“凤城速度”。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者,冬季会战期间,引进内资可完成35.16亿元,占“冬季会战”任务的112.3%,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3.7%;谋划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占“冬季会战”任务的164.1%,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新签约2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占“冬季会战”任务的262.5%,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7%;随着“四季攻坚”行动的全面铺开,这座辽东工业重镇正以“招商特种兵”的昂扬姿态,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勇挑重担,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凤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