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引领 “丹东智造”
发布时间:2015/7/6 9:49:00 来源: 阅读:()
来源:丹东新闻网
7月3日,丹东德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新成员正式入驻高新园区,为“丹东智造”引擎增添新动能。
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辽宁省科技厅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技术加人才”的输入,将顶尖创新技术成果与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拉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目前,丹东育成中心共引进12个中科院高端研发项目,173名科研人员长期在此开展科研活动,入驻企业已获得研究所专利29项,项目总投资达10987万元,形成销售收入2300万元。“在国内顶尖研发力量支持下,这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和新经验,正在为‘丹东智造’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释放了人才、项目、产业的聚集效应,成为丹东地区最重要的科技和人才高地。
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在“丹东制造”迈向“丹东智造”上不断作为。
阻燃防火面料、抗皱免烫面料、防水透湿面料是国际市场风行的高科技功能面料,但其技术攻关长期困扰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经育成中心牵线搭桥,恒星化工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高分子合成及纳米材料改性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这一极难突破的高端技术难题,产品防雨透湿、耐折叠、穿着舒适等综合性能的大幅提高,高端阻燃纺织品的替代进口得以实现。这项突破,单靠传统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借助中科院‘外脑’,改良后的面料不仅性能指标大大提高,还降低了10%的成本。傍上中科院这艘“大船”,切实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企业一步登天拥有了拳头产品和顶尖技术。目前,多功能防雨面料已实现产业化,累计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不仅恒星化工一家,中科院丹东育成中心还为园区内40多家重点企业提供了研发、检测和咨询类服务,辐射企业数占骨干企业总数的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领头羊”。
鱿鱼是大家熟知的一种海产品,在传统加工过程中,鱿鱼身上那根透明的软骨总会被当做废物剔除。丹东中科永明海产品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海产品加工后废料环保利用研究,将鱿鱼软骨废料进行深加工,提取出医用食品级β-壳聚糖等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最新的办院方针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企业能够给科研机构提供最准确的市场认知和前瞻性。企业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反哺企业,实现了应用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二者结合好比如虎添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魏存峰长期驻扎在丹东奥龙中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为企业技术攻关“把脉问诊”。线阵探测器是X射线无损检测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长期依赖进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了解企业的困境后,中科院经过多次攻关,解决了线阵探测器核心部件生产技术难关,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芬兰之后全球第四个独立生产X射线数字线阵探测器系列产品的国家,丹东无损检测行业再次站上“世界之巅”。
围绕丹东特色农副产品及中药材资源,建立集服务与自主开发于一体的研发平台;开发超低功耗矿用激光气体传感器;生产目前国内惟一的高性能、低能耗、智能化甲烷传感器……如今,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已经成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中科院的先进技术资源与科研力量,为丹东企业注入高技术“基因”,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